李跃平:一文/日《感知生活且挺且行》(形势篇、97)

咱们提出问题来,一起交流思想。

且挺且行……

上篇我们讨论了:简析“晦庵之学”(八)。

今天这篇我们讨论:简析“晦庵之学”(九)。

上篇末句“……论朱子之说者,亦不可不知”。

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古代的教育。

古人之教:

孩幼期,教之以孝悌诚敬;

少长期,传之以诗书礼乐之文;

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待事物,能知其义理之所在,而致涵养践履之功。

少年期,学于大学,通过阅读、交流(教学),筑成涵养践履。

在此基础上教之以格物以致其知。

致知,是于求索中,新旧知识滚动发展。具体而论,知之而后行。

“小学”筑基,大学乃成。人就有素养。

人心要是杂杂乱乱,何以格物致知?

素养养成,方能格物致知。

故《大学》之书,虽以格物致知,为用力之始。

但不经涵养践履功夫,直接去格物致知,则往往流于物未格,知未至的情形:

意不诚,心不正,身不修,家不齐。

人总不能说,一定要等知至了的时候才去行。

朱子之于知行,不重缓急先后,而是强调人素养的养成。

朱子偏重于知,曰:

“讲得道理明时,则是事亲不得不孝,事兄不得不弟,交朋友不得不信。”。

这里说一下前人以黑白豆澄治思虑的作法:起一善念,则投一白豆于器中;起一恶念,则投一黑豆于器中。

又曰:“此则是个死法,若更加以读书穷理底功夫,则去那般不正之思虑,何难之有?”。

知即能行。知,并非全离于行;一定要且力行,且体验,才能够知之。

做学问,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后来的阳明之学认为是知行合一。

朱子乃大贤,大贤立言四平八稳,不肯有所偏重。

北宋及以前,治学多是先尚论其世,乃可尚论其人。

朱子之超前,实在其立身刚,进学勇猛。

《语类》曰:

“事有不当耐事,岂可常学耐事。学耐事,其弊至于苟贱不廉。学者须有廉隅墙壁,便可担负得大事去。如子路,世间病痛都没了。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不入,此大者立也。”。

又曰:耻有当忍者,有不当忍者。今有一样人,不能安贫,其气错屈,以至立脚不住。亦何所不至,因举吕舍人《诗》云:

以上,足见朱子立身之刚毅。

国有道,不变塞焉;国无道,之死不变。

真足使贪夫廉,懦夫有立志也。

作为对晦庵之学讨论的结束,下面是朱子之论进学:

以上,足见朱子进学之猛进。能使玩时愒日者,读之悚然汗下。

一代大儒,其立身行已,必有异于寻常人之处。

凡我后学,可不怀见贤思齐哉?

让我们做个涵养践履功夫了得之人,格物致知,进学聚进,大杀一番,样样都济事。

育出有现代素养之人,乃今日教育之要旨。

(待续)